供應鏈采購管理的特點及實踐
編者按:
隨著社會分工極致細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貿易競爭從產品競爭向物流、服務等多方位競爭轉變,供求關系趨向合作共贏,市場競爭由企業(yè)之爭轉為供應鏈之爭。本文通過分析供應鏈采購特點,對比傳統采購模式和供應鏈采購模式,立足節(jié)約采購成本,提高采購質效,提出供應鏈采購的管理要點。
供應鏈管理是以計算機網絡為紐帶規(guī)劃生產、物流和資金等信息,通過整合上下游資源,以跨行業(yè)跨地區(qū)的合作模式,實現不同產業(yè)、不同區(qū)域資源整合,促進上下游企業(yè)向規(guī)?;⒓夯?、專業(yè)化方向轉型和升級,從而推動行業(yè)健康發(fā)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現代供應鏈”作為著力培育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的六大領域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yè)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為保障我國產業(yè)安全和國家安全,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yè)鏈、供應鏈”。可見,現代供應鏈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一
供應鏈采購相比傳統采購的特點
(一)供需博弈轉為合作共享
傳統采購是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博弈,彼此無法保持信息的同步與溝通,只能通過加強內部采購流程和監(jiān)控環(huán)節(jié)等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缺乏彼此間的共享與合作。供應鏈采購以客戶需求為目標,將上下游企業(yè)和相關資源進行高度優(yōu)化整合,從產品設計、采購、生產到銷售、物流、售后等全過程進行高度協同的組織管理。在加強內部資源管理的基礎上,又強調外部資源的整合與管理,鏈內各方信息溝通更為密切、市場應變能力更加及時有效,通過全流程、多方面的合作實現雙贏目標。
(二)以設置訂單為驅動引導采購
傳統采購活動中,采購部門只根據生產部門的需求和庫存進行采購,為保障生產不發(fā)生“停工待料”的情況,甚至會采取冗余庫存的方式儲備保險庫存,不僅占用資金,還會出現市場變化時庫存資料無法及時消耗造成積壓,給企業(yè)經營帶來風險和損失。供應鏈采購模式下采購活動以訂單為驅動的方式進行,即用戶需求訂單產生后,通過需求訂單確定生產訂單,根據生產訂單確定采購訂單,采購訂單再推動供應商和物流運輸,如此將銷售、生產、供應及物流全部納入供應鏈管理中,促使生產、物流快速響應用戶訂單,提高庫存的周轉率和利用率,達到降低庫存成本目標。
(三)基于戰(zhàn)略合作的采供關系
在傳統采購中采供雙方是一般買賣關系,市場信息相互屏蔽無法共享,從而導致出現庫存積壓、資金占用、質量問題等風險,但在供應鏈采購模式下,以需求為導向,企業(yè)有了共同的目標,具備了合作的基礎。一方面,從原材料供應、產品生產到物流運輸都在一條供應鏈中,通過信息適時共享實現了庫存和生產動態(tài)平衡,降低庫存積壓。另一方面,通過供應鏈管理,行業(yè)上下游供應目標向上延伸至需求客戶,各環(huán)節(jié)企業(yè)有了主動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的需求,不再上游強迫下游的被動式妥協降低成本,各環(huán)節(jié)供應商參與到產品設計開發(fā)和質量控制把關過程中,適時把控質量、調整性能,并通過分享庫存的數據信息,加強了鏈內供應商的信息溝通和彼此協作,共同努力降低采購成本,及時解決處理生產運輸中的有關問題,甚至建立技術合作縮減新產品研發(fā)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由競爭走向合作共贏。
二
供應鏈采購模式的供應商管理
生產企業(yè)的生產原料采購一般要占到營業(yè)收入的50%,甚至有的國內企業(yè)原材料成本達到了銷售成本的70%。對于很多生產企業(yè),降低1%的原材料采購成本將貢獻將近10%利潤,因此采購價格一直是采購決策的關鍵因素。傳統采購模式下為了獲取更低的采購價格而降低生產成本,多采取增加供應商的方式,通過供應商之間的競爭降低采購成本。而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不僅需要考慮采購價格,產品質量、交貨時間等因素和應急供應方案都成為采購重點考慮的因素。為降低庫存壓力和質控風險,就必須對供應商進行綜合考量和適時有效的管理。因此搭建供應商信息庫,建立完善的供應商管理機制才能保證供應鏈的持續(xù)有效運轉。
(一)構建資質甄別的供應商庫實現選擇基礎
搭建供應商庫,首先根據不同采購類別以及項目內容進行分級分類,以備后續(xù)審查合格的供應商分門別類歸入對應目錄中。其次按照統一標準審核供應商資格,確定入庫供應商。在選擇入庫供應商時,不僅要考慮對方的企業(yè)規(guī)模、技術能力、產品質量、地理位置、財務狀況等方面,還須考慮是否具有可替代性等,避免過分依賴某合作伙伴被其控制。最后,應當發(fā)展和聯系多個供應商,實現多渠道供應,同時掌握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從而在生產合作中占據主動。
(二)構建供應商分級管理體系實現自主競爭
為了便于管理,應按照供應商資質及合作情況,對入庫供應商進行分級管理。建立合格供應商分級管理機制有利于采購機構高效高質有針對性地擇優(yōu)選擇供應商,也可以提高供應商的積極性,提高其競爭意識、規(guī)范其競爭行為。供應商一般分為三級。
一級供應商:指重點核心物資的供應商。對于加工難度大、質量標準要求高、在生產中占核心地位的物資,選擇滿足需求單位質量技術指標要求和供貨時效性以及特殊性要求的供應商。
二級供應商:指準備長期合作的供應商。經過多年考察及業(yè)務上的往來,相互信任、長期合作的關系供應商。雙方已經深入建立了信息共享、風險共擔、資源共管、利益共享的合作基礎。
三級供應商:指待定供應商,即暫未經過供應商評定或經復審評定不合格導致降級的。在規(guī)定期限內此類供應商不能參加采購活動,其改進升級后才能再次獲得采購資格。
(三)構建供應商考核評價制度實現優(yōu)勝劣汰
隨著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進入供應商信息庫的供應商也應當適時調整,實行動態(tài)管理,隨時增補新的供應商和修改已變的供應商。對供應商進行評價并進行考核管理,有利于采購機構更加了解供應商基本情況和市場資源,引導供應商積極參加企業(yè)采購活動、提高競爭能力,降低自身采購風險,提高采購質量,強化售后服務。入庫供應商評價考核周期一般為一年,主要審核供應商資質等級變化、參加采購活動違法記錄及信譽度、合同履約情況、生產經營能力等。對考核不合格或未參加評價考核的供應商進行降級管理,甚至禁止參加后續(xù)采購活動。
三
供應鏈采購模式的信息化管理
供應鏈采購模式是基于計算機網絡信息的管理。將所有與訂單相關的采購數據數字化處理,清晰顯示各節(jié)點和環(huán)節(jié)信息,從而實現對采購全過程跟蹤。其主要包括:
(一)全程訂單管理數字化
供應鏈采購模式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實現了訂單全過程數字化。訂單數字化主要將訂單物資的數量、價格和質量要求等進行數字化錄入,隨時通過網絡平臺查詢和更新訂單信息等,提高采購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通過對資金數字化管理可以及時有效地對采購環(huán)節(jié)資金占用情況進行分析,及時觀察資金的流向,降低必要消耗,提高資金的使用率。將供應商貨物價格、供應周期、合作歷史等情況數字化處理評估后,可以快速有效地選擇優(yōu)質合作方。
(二)庫存物資管理信息化
庫存物資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采購管理、入庫驗收和庫存管理三部分。采購管理是采購活動的決策和管理層。生產單位根據訂單情況提出采購申請,然后制定具體的采購方案,將采購方案放到信息化管理平臺上,等待采購審批和回復,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質量比對和價格比較,從而確定最優(yōu)供應商并生成采購訂單。該模塊還包括訂單追蹤和修改功能,適時查詢采購狀態(tài),并隨時根據情況修改采購單。庫存管理模塊,主要是通過庫存系統全面了解當前庫存狀態(tài),事先做好新品入庫驗收方案,提高入庫速度。同時通過庫存管理系統對貨品數量、入庫日和貨物的保管位置進行管理,以便及時了解庫存信息,對庫存物資進行有效管理。
(三)物流信息管理精準化
構建精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將供應商信息、庫存物資信息和物流信息等納入管理系統,根據物資優(yōu)先級、交貨準時率、交易價格和供應商等級等信息,從供應商原料生產到物流運輸進行統一管理,隨時跟蹤庫存和物流信息,可以提前預警,適時調整生產供應方案,防止生產中斷或過量生產。
現代供應鏈管理推進了采購組織實施的“換代升級”,采購執(zhí)行需要改變傳統的庫存保障模式,通過搭建供應商信息管理庫,提高市場響應和應變能力,以互通合作建立新的互榮共存合作關系,從而促使采購質效得到提升。
作者:李 帥
作者單位:解放軍總醫(yī)院
來源:《招標采購管理》2022年第9期